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谈 | 檀传宝:做配享幸福的教育家——公正篇

2017-01-19 檀传宝 中国德育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引言

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幸福,但是幸福却常常“可遇不可求”。因此我们与其直接“追求幸福”,不如先考虑如何做到“配享幸福”。

“配享幸福”,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讲起的,到康德那里对这个命题更有过更明确的阐述。康德说“道德的学问(伦理学)主要不是帮助人去谋求幸福,而是帮助人做到配享幸福”。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这样有伦理智慧的人来说,他们所谓的最好生活其实就是伦理上“至善”的生活,而至善生活的两个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德性和幸福。在许多伦理学家看来,与德性相联系并成正比例的幸福系统就是所谓的“至善”。的确,获得伦理智慧并不能确保我们获得生活幸福的所有或充分条件,但是它至少能确保我们“配享”幸福,即让我们具备获得幸福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配享幸福——创造幸福的主观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我们人生大部分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我们的职业生活中度过的。如果我们天天生活在职业生活中又不能体验到事业的幸福,那真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只有我们是幸福的教师,才可能给人以幸福和幸福的方向,成为真正的教育家。这里所说的“教育家”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家,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教育事业充满理想、热忧和创造性的幸福的教育工作者。换言之,教育家应该是那些付出最大的教育爱的同时也收获最大教育幸福的人。

身处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发生巨变的伟大的文化大国,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我们应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值得全世界借鉴的最伟大的教育实践和最具创造性的教育理论。与此同时,我也坚信能够产生一大批“付出最大教育爱的同时也收获最大教育幸福”的伟大的中国当代教育家的时代也已经来临。


在此,我愿以“配享幸福”为主题,从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幸福”“公正”“仁慈”出发,同大家就师德问题作如下交流。

本文介绍第二个关键词“公正”。

从字面上说,公正概念很好理解——“公”与私相对,“正”与偏相对。所谓公正,简言之就是公平、正义。

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事业,教育当然应该具有公正的性质。因此,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教育公正或者教师公正的重要性。


公正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概括地说,教育公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教育公正有利于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


这个教育环境包括微观和宏观两种。微观环境是指我们行业内部的局部环境,例如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在这些关系的处理中,如果我们不讲公正原则,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教育环境。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个别师生闹别扭的情况,你一进教室就不愿意看那个孩子所在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生活质量降低,因为你是带着情绪在工作,其次也意味着你的工作环境不好。当然,在这个情形里最重要的应该是这个孩子,而孩子的感受也更糟糕——这种情况是比较残忍的,因为我们教师在学生面前始终是文化上的优势群体。这样来看,不讲公正的教师是没办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的。

宏观环境是我们整个行业的环境。如果我们的教育行为或教育理念不公正,它造成的影响最终会毁坏我们整个行业的大环境。例如教育腐败已经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对教育事业的信任与支持力度。一些特别恶性的师德事件更是严重地破坏了教师及教育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相反,教师的公正当然有利于良好的、对教育有支持性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

2教育公正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

没有威信的教师几乎就等于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教师的威信在不同学段所取决的因素并不相同,但公正始终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小学阶段的低龄学生主要是感性地判断教师对自己是否够“好”。但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阶段,学生会十分明显地用是否公正的尺度来评判教师的行为,不公正的教师是不可能赢得他们的尊重的。上海师范大学曾作过一个调查,问大一新生:你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84%的人都选择公正。反过来:你认为教师最拙劣的品质是什么?90%的人选择不公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公正的普遍心理需求。如果你作为教师行为不公正的话,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学生心目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有无教育的权威。

3教育公正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维护。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知道歧视学生是对学生不公正的表现,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即使对于那些“好学生”,如果我们给予他们特别多的偏爱的话,也会害了这些学生。对待教师也一样。如果我们过多地“捧”某些优秀教师的话,这也是一种“捧杀”,并不利于这些教师的进步,而且有害于整体的教育公正。

另外,对集体当中的部分成员的不公正对待极可能导致学生集体的分裂,异化整个集体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削弱教师在这个集体中所进行的表扬和批评的力量。

4教育公正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学生都是在公正中学会公正,从不公正中学会不公正。一个不公正的教师肯定会对学生有不良影响,这一点是教育界的公理。

5教育公正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教育公正对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并非简单地因为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教育公正了,社会公正自然会增加一点。我要讲的,不只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道理,而是要强调我们教育人的公正责任远大于其他人。

教育行业的公正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公正。在时间上来讲,教育公正的持续性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教育是人的再生产,也是社会公正的再生产。几乎所有的现代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接受过学校教育。社会公正就好比一条河水。如果我们学校里的教育公正——这个社会公正的上游——被污染了,那么想保持下游的干净当然是比较困难的。在空间上来讲,教育公正的传递范围也不是不可想象的。例如,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家长特别不配合教师的工作,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家长自己上学的时候曾受到过教师的不公正对待。因此,当他们的孩子受到教师的批评时,他们可能反倒会倾向于鼓励自己的孩子拒绝接受教师的批评,原因是家长认为“老师不是好东西”。而这种不公正的恶劣影响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总之,与其他行业相比,教育公正对整个社会公正的影响更重大、更深远。

总而言之,教育公正的必要性不仅表现为对教育环境、教师威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道德成长的影响,还表现为对整个社会公正的影响。国人常会犯互相推诿的毛病,我们常常认为:整个社会这么糟糕,凭什么只要求我做好一些?但是大家往往忘记另一个逻辑——整个社会的不公正也正是大家造成的如果每个人都多讲—点公正,这个社会的公正就会越来越多,而不会越来越少。此外,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对社会不公正是有直接责任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先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后再用其他办法去促进我们的社会公正,使整个社会为公正的阳光所普照!


教师公正的主要内容

我们再来看一看教师公正的内容。教师公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对自己的公正、同侪性公正、对象性公正和其他领域的公正。

1对自己的公正

这对中国人来讲,对中国的教师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从公正涉及的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讲,公正应该有三种:第一个是“我一他”公正,第二个是“我一你”公正,三个是“我一我”公正。 “我一他”公正指所有人都服从同一个规则,没有例外。“我一你”公正是我设身处地为你考虑,两个人完全平等。而“我一我”公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公正。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师德文化中,我们有一个传统——对自己的要求往往比较高。中国社会,还有我们自身,都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比较高。凭借这点,我们会在人群中很快识别谁是教师。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其他人有道德修养上的区别——教师是教育别人的,无论如何多少都会注意点自己的道德水准。如果我们不符合社会期待的话,我们的压力就特别大,就会招致人们的批评——人们就会说“他还是老师呢!”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会有类似的较高道德要求的心理暗示。这种社会文化传统的遗存和心理暗示一方面是优点,让我们东亚文化圈的教师拥有比较高的师德水平,但另一方面,他也可能会成为问题,可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太过苟刻。当我们自己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时,我们就可能成为-个片面的、牺牲型的教育工作者。讲道德是应该的,但是片面的牺牲反而是不道德的。所以我旗帜鲜明地反对用蜡烛比喻教师的道德形象。因为蜡烛是片面的牺牲,烧掉之后什么都没有了。片面牺牲型的教师道德形象不仅对教师不好,对学生也不好。

教师最好的道德形象应该是幸福的、美好的,能够展示道德生活的优雅。有了人生大智慧之后,他的生活本来就应该是“阳光”的。反之,就像我们一定要用幸福去说明道德一样:如果没有人生的幸福,仅过苦行僧式的生活,道德生活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教师对自己当然应该有适度的道德规范的要求,但教师绝不可以只做苦行僧。因为苦行僧不仅苦了自己,而且在道德上会吓跑我们道德教育的对象。他会觉得:老师固然是道德的,但我不会去做老师那样的人。为什么?——太苦!其实日常生活中没有那么多需要愁眉苦脸的日子。做教师的,应该是一个阳光的角色。讲道德,但是很阳光、很感性、很懂生活。

道德高尚,又不要对自己要求太过苟刻,这就是一个自己对自己公正的问题。我们很容易讲要对别人公正,但是对自己要不要公正?也要公正啊!忘记了这条线索,就会失掉师德修养及其合理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2同侪性公正

同侪性公正是指同事之间关系处理时的公正。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外有两类:上下关系和平行关系。这两类关系有时候很复杂,不好处理。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最智慧的选择就是公正地处理人际关系。

在上下(级)关系的处理上,知识分子中间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知识分子溜须拍马、失去人格尊严;另外—种是有些知识分子为了显示自己是“知识分子”,故作清高,冷落他人。这两种情况都是有问题的,而且很早以前就有人主意到了这些问题。孔夫子在讲礼的时候就说过“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就是说你把握好恭敬的尺度,你就远离耻辱。倒过来推的话,如果你不讲法度、不讲分寸的话,你就必然会招致耻辱。例如,逢迎拍马本身就是耻辱。另外—种情况,如果你常常对别人特别不礼貌的话,人家回击一下,那种羞辱也是你自找的!其实,所谓分寸,所谓不卑不亢的问题,就是公正的问题。譬如理论上讲,在一个校园里咱们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校长,为什么我们成为校长之后就要被孤立呢?这是没道理的。无论是逢迎,还是故意地回避或者冷落领导,你都是不公正的。公正原则就是要求我们要正常交往,他是个上级又怎么样呢?上级也只是工作分工而已,大家在人格上是互相平等的。事实上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一些成功处理好上下级关系而其乐融融的、幸福的教育界的同事。

同挤性公正还有一个方面是要公正处理平行的同事关系。教 52 30227 52 15989 0 0 3072 0 0:00:09 0:00:05 0:00:04 3196师的劳动是集体性劳动。假如教师之间互相拆台的话,教育是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就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同事关系有时候真的很难处,尤其是极度平行的同事关系。比如:两位教师都是同一个师大中文系同一年毕业的,都在同一所高中教高三语文,都教得一样优秀,都应该晋升,但今年就一个高级教师指标,两个人中谁先评上?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人们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应用道德原则时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但我觉得可以考虑的生活智慧还仍然是公正的智慧。公正原则建议我们:你只要按公正的程序去做就好。虽然A评上了,B不高兴,B评上了,A不髙兴,但这种失落是短暂的。然而我们设想:如果A评上了,而B发现A评上的原因是他搞了不光明的小动作,那么B的“不舒服”就会转化为强烈的愤怒甚或仇恨,而A同时也会有内疚甚至罪恶感。这两个同一年毕业于师大中文系的亲如兄弟或姐妹的人,就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宝贵的友谊,甚至在两个人的人际关系上背负终生的阴影。与早一年或晚一年获得高级教师职称相比,A的做法根本不值得!因此,面对类似的情况,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公正地做人。即使有遗憾,也可以把遗憾控制在最小。

3对象性公正

前面两个公正很重要,但对象性公正更重要。所谓“对象性公正”就是要公正地对待教育对象——学生。对象性公正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平等地对待学生。

这是指整体上我们要有一个师生平等的师生观、学生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里说,我们之所以尊重学生,不是因为儿童小、容易受伤害,而是因为学生跟我们一样拥有平等的人格。这一点表面上很容易接受,但事实上许多教师在心底是不接受的。因为许多教师在心灵深处总认为:我是一个老师,应该比学生高一点,学生就应该比我们矮一点;我可以对学生随便一点,而学生对我们就应该更尊重一点……他没办法把学生在整体上看作是与教师完全平等的人。这样,他就不可能真正关切学生的感受、设身处地地去为学生着想。所以我觉得平等地对待学生,确立现代学生观和师生观,对于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只有观念变革了,日常教育生活中我们才可能有真正平等的师生交往。

爱无差等,一视同仁。

这是对学生来讲的教育公正最基本的含义,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明白这点。但我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防范的重点应该是隐性的教育不公正。故意地、明显地对一部分学生好,对一部分学生不好,这种情况往往较少发生。教师修养的重点要放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的事情上。这里我以两个道德上最容易犯的错误为例。一个是小学低龄段的教师,尤其是幼儿园教师,他会偏爱那种特别好看、好玩的孩子,情不自禁地更喜欢某几个孩子。这种时候,教师要提醒自己:我们不能任由自然情感去流淌,因为这样的做法不合伦理,甚至违背伦理。比如总是关注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就可能会因被边缘化而越发沉默。伦理的作用就是调节我们任由自然情感流淌可能发生的错误。另外一个情形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慢慢就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就像农民“喜看稻黍千重浪”,我们有时候也会在班上发现某些学生,他们无论在课业还是在人品方面,几乎都是完美的,他们是所谓的“优等生”。这种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是农民和麦浪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你喜欢“优等生”,这很自然;但另一方面,你也要警惕,你的“喜欢”要讲法度。不然就会像刚才所讲的,你不但对别的孩子不公平,对这些优等生本人也不一定是好事。偏爱、溺爱从来都不是好事情。所以,我们需要重点关注隐性的不公正。显性的不公正也要防范,但相对简单一些,因为你本身就知道那是不对的。

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关于赏罚的问题,我认为奖励和惩罚都是中性的,没什么好坏,甚至体罚都是中性的。体罚,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用身体上遭受痛苦的方式来惩罚对方。一个小孩做错了事情,爸爸打了他的小手,是不是体罚?当然是体罚。关键的问题不在惩罚,而在惩罚有没有教育性。奖励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前面论及的溺爱就是坏事。所以,奖励和惩罚都是中性的,是工具,关键是看你怎么使用它。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奖励和惩罚都要讲公正。说实在的,学生并不一定会埋怨我们的惩罚,而会反感我们惩罚的不公正。他们有委屈,才会反抗那些不公正的惩罚,才对我们有敌意。相反,如果他觉得老师的惩罚是对的,是合理的,目的是为他好,他还会记恨我们吗?还会有那么多告状的事情吗?不会。你会发现,很奇怪,对学生最严厉的教师常常是最受学生敬重、欢迎的老师。什么原因?他要求“苛刻”,但学生觉得他的“苛刻”正是对大家的“好”(爱)。所以,公正的重点不在于是否奖励和惩罚,而在于怎样合乎伦理地使用奖励和惩罚这些手段。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教育公正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实质性”公正,这意味着你必须灵活而非机械地应用公正原则。这样,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就非常重要。此外,在爱学生方面,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懂多少抽象的爱的道理,而在于把教育爱落在实处,你要切实帮助每—个具体的学生。你认为自己对学生公正处理、一视同仁,但当子生有特殊困难时,你却不帮他,任由他处于不利的处境,这样的一视同仁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公正法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尽力让所有学生实质上站在平等的起跑线上。

点面结合,面向全体。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完全不顾学生的特点就会与因材施教的原则相矛盾。某些学生发展特别快,我们就要给他另外的任务;某些学生发展特别慢,我们就要给他特殊的照顾。因此,“开小灶”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同时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面向全体,不能因为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外一部分学生。在集体教育体制中,“点面结合”和“面向全体”常常会处于矛盾状态。我的建议是集体教育时应更多注意“面向全体”,在个别教学时应尽量“点面结合”。

4其他领域的公正

其他领域的公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家长的公正,另一个是对社会的公正。

对家长的公正

指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教师不要居高临下、构成不平等的关系。有些教师将学生视为“人质”,认为学生在自己手上,就可以随便地对待学生家长。一些教师利用职务关系,谋取自身权益,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公认的腐败,是让行业蒙羞的行为。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在文化上持一种优越感。很多教师,当学生有问题时,想都不想就认为是家长的问题。因为归结到家长那里后,自己心里是比较舒服的,“摘干净”了。但“摘干净”有什么用呢?学生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当然有些家长确实糟糕,无论文化还是人品都很糟糕。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公正地对待家长。不平等地对待家长,只会妨碍你的工作,只会恶化你和家长的沟通,很难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我们如果想把教育这件事情做好,真想使孩子取得进步,就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就必须利用家长这个教育资源,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你跟他们配合,他们才会跟你配合。彼此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是第一位的。

对社会的公正

作为教育行业中的人,我们要有行业本位的责任感。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要“对得起”社会给我们提供的岗位。如果你对不起自己的岗位,对社会你就是不公正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本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普通教授,大家也可能同样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数学教师、一个普通的物理老师等。但是你再普通,你都面对一个不普通的事实:这个课堂(空间),此时此刻(时间),我的演讲是独一无二的。“三尺讲台有神明。”不管谁,有多大的权势,都没办法在这节课上取代我在这里的演讲。换言之,任何一个时空、任何一个讲台、任何一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每一天的工作实际上是没办法“补救”的,没有人可以取代我们的位置。因此,爱岗敬业就是必需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此,积极的理解可以是:既然你选择“做一天和尚”,你就必须负起“撞一天钟”的责任——因为你不撞,没有人替你撞!如果你不认同教育行业,就请你走开,不要占着神圣的教育岗位。别人不能侵犯你的岗位,但是你自己也不可以侵犯它!这也是一个对社会的公正的问题。


【来源:《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香港田家炳基金会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学校德育发展推进计划”项目成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声 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思想|特级教师:素读经典不会给孩子拉后腿,我是这样做的!

大家谈| 班主任怎样才能有教无“累”?

观点| 青春期家庭教育的六大基本原则

实用| 班规难定?来看看这个案例

支招 | 家长会太传统?不如试试这种方法

名校长| 于伟:以校长领导力提升学校德育品质

观点| 小学班级民主选举中的这些问题你一定遇到过......这样做就对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